窗外,早春料峭,残寒犹存。
室内,研讨正酣,热流涌动。
一场历时6小时的“案件质量大考”,正在为新一年“崇法厚德、明察慎断”的司法征程积蓄着澎湃动能。
“裁判文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司法公信力,案件质效提升永远在路上。”
“越是案件体量大,越要守住公平正义的生命线。”
“发改案件分析不是秋后算账,而是总结提高,是统一标尺。”
为深入贯彻《关于开展审判执行“三抓三促”专项行动切实提高办案质效的工作方案》,着力破解“案多人少”矛盾下的质量管控难题,2025年2月13日,武汉东湖高新区法院召开2024年第四季度民商事发改案件讲评会。院领导、全体民商事员额法官、审判团队负责人及法官助理参会。
精准把脉 数据画像勾勒质效图谱
“第四季度发改案件中,排名前四的民事案由分别是买卖合同纠纷、民间借贷纠纷、合同纠纷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。”
“改判主要原因在于适用法律和认定事实存在分歧。”
会上,审管办运用司法大数据生成“发改案件三维图谱”,从时间维度、类型维度、人员维度进行全方位分析。重点针对7大类高频发改案由,结合二审裁判文书逐项标注一二审事实认定的分歧点、法律适用的争议项。
靶向问诊 交叉评查深挖病灶根源
“本案二审改判的关键在于对《民法典》第1192条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分配标准上理解有差异。”
“表见代理中,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,须存在诸如合同书、公章、印鉴等有权代理的客观表象形式要素,在本案中二审法院系通过签订合同人员职位进行判断,我们应当加强对上级法院裁判尺度的学习。”
会议创新采用“交叉互评”机制,由6个部门分别派出年轻法官或法官助理作为代表,按照案由交叉讲评发改原因,针对“背靠背条款”效力认定、证据高度盖然性标准、买卖合同中“违约条款”等疑难问题开展专题研讨,并鼓励与会人员结合自身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提出不同意见,在相互论辩交流中统一思想、凝聚共识。
现场考问 红脸出汗倒逼能力升级
“侵权责任划分中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如何区分?”
“面对‘层层转包’的建设工程项目如何划分当事人之间的举证责任?”
“对于请求权的竞合,需要在开庭审理中充分释明,这与当事人的利益密切相关。”
“这个案件体现了表见代理的制度价值在于保障交易安全。”
问与答的互动间,迷与失在消弥。
会议增设“随机问答”环节,结合案件类型,随机点名法官、法官助理现场作答审判实务“题库”,鞭策法官不仅要知道“改判了什么”,还要知道“为什么改”,并积极探寻改判背后所体现的司法理念和价值导向,从而更加注重自身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提升。
标本兼治 三面俱顾筑牢质量堤坝
“要善于发现和判断证据中的蛛丝马迹,从而准确认定事实。”
“要认真领会有些案件中二审裁判更加合法合规、合情合理的深层次原因。”
各分管领导结合典型发改案例,分别从诉讼主体资格、事实查明问题、法律适用三个方面,建议法官们要培养从审理中发现和判断证据中的蛛丝马迹的直觉。特别强调法官助理、书记员要增强业务能力,继续加强与上级法院的沟通、善于利用专业法官会和审委会平台实现院内裁判尺度的统一。
系统重塑 三向发力锻造司法精品
分党组书记、院长程皓结合全院年度审判态势,就进一步提升案件质量提出三方面要求:
一是要坚持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的理念。案件数量再多,办案压力再大,也不能放松对业务知识的持续学习。要针对发改案件反映出的裁判理念不够统一、法律理解存在偏差的情况,组织开展“小切口”业务培训,从具体案件具体问题着眼,从法理基础、价值导向等方面讲清楚、讲透彻,帮助法官、法官助理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,提高办案质量。
二是要树立“功夫用在细节处”的作风。有些案件被发回重审或者改判,主要是因为法官在案件的事实查明上、法律适用上、程序推进上存在瑕疵,反映出个别法官的办案行为不够严谨。要进一步规范办案程序,严格诉讼程序标准,充分倾听当事人的诉求,依法合理行使释明权,耐心细致地释法析理,避免因疏忽大意出现低级错误。
三是要担当“再难也要严管理”的职责。“让审理者裁判,让裁判者负责”绝不意味着院庭长可以不负责、不担责,而是要求院庭长在更高层次上履行案件质效的监管责任。要认真落实案件阅核制度,对新入额法官承办的案件和发改数量较多的类型案件等,院庭长要通过加大阅核力度,帮助年轻法官切实提高办案水平,纠正办案中的认识偏差。要自觉用好“一网一库”资源,院庭长要经常组织学习“法答网”的精品问答和“案例库”的典型案例,统一裁判尺度,提高审判质量。